史念海对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历史农业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农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与当代农业地理不同,历史农业地理关注的不是当代的农业环境问题,而是自农业革命以来农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互

历史农业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农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与当代农业地理不同,历史农业地理关注的不是当代的农业环境问题,而是自农业革命以来农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对于历史农业地理的学科归属问题,有些人认为应归于农学,有些人认为归于地理学。一般来说,历史农业地理归入历史经济地理的分支学科,属于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范畴。历史农业地理在研究对象上与当代农业地理一致。在研究时段上,与历史农业地理接近的学科是农业史。农业史的研究,侧重于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不同农业活动类型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侧重于从自然和经济等角度阐明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嬗变。

1 中国农业地理的早期发展

现代农业地理的研究肇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德国农学家施瓦茨从农业地域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19世纪初期德国的农业状况。在施瓦茨研究的基础上,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杜能于19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把微分学应用于经济研究,提出了以成本和价格为决定因素的农业区位理论。《孤立国》被视为农业地理的开篇之作,约翰·杜能则被视为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

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9年至1933年,金陵大学的张心一在全国23个省的600多个县,先后组织600多人进行农业情况调查。在抽样调查和资料估计的基础上,张心一撰写了《中国农业概况估计》。《中国农业概况估计》中所编制的各种农产品分布图,是中国最早的成套农业地图。1930年,张心一发表《中国小麦播种期之研究》,认为长城是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1932年,张其昀发表《稻米之地理环境》,指出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重要的作物栽培分界线。1936年,南京大学的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的《中国之农业区域》,提出了我国最早的农业区划方案,将全国划分为9个农业区。1949年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土地资源进行农业评价和布局考察,于1981年出版了《中国综合农业区划》。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组织全国农业部门编写《中国农业地理丛书》。从1973年起,随着《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的问世,各省(含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农业地理陆续出版。1981年,《世界农业地理丛书》的各卷也开始问世。

2 “历史农业地理”学科概念的提出

史念海1912年出生于山西平陆,是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他与谭其骧,侯仁之齐名,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三杰”之一。他毕生从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在该学科的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历史农业地理就是他首先提出并倡导建立起来的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1982年,史念海承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中历史农牧图组的编绘任务。在编绘过程中,他组织硕士生和博士生共同参与这项工作,并提出了建立历史农业地理的想法。“在绘制农牧地图时,还应先撰写出相应的论文,再根据论文绘制相应的图幅。或者不至出现任何纰谬。特别是有关农业部分更是如此。这样的论文按理说就应该属于历史农业地理。如果编印成册,就称之为历史农业地理,也是无可非议的。”在历史农业地理的学科归属上,史念海辨析了历史经济地理与历史农业地理的关系,认为它是历史经济地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讲历史经济地理,就不能不涉及农业的发展与凋敝。不论其为发展或凋敝,都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布局。在历史经济地理部分涉及到农业,又另辟历史农业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并列,是难免叠床架屋之讥的。”史念海在国内最早提出建立历史农业地理的观点,并且身体力行。他在1985年之后,先后指导过30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历史农业地理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这些学生的学位论文大多在以后出版发行,使得历史农业地理成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最强的研究领域之一。

3 史念海对历史农业地理的主要研究成果

农业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史念海向来重视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先后撰写多篇历史农业地理方面的论文,探讨了隋唐以前的历史农业地理情况,为后辈研究宋以后的断代农业地理奠定了基础。他探讨了北方农牧分界线的变迁、黄河和长江流域农业区的兴衰、黄河流域蚕桑事业的兴衰、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

针对《史记·货殖列传》中“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的记载,学者历来将此作为战国至秦汉时期北方农牧分界线的证据。但是这条记载语焉不详。史念海在20世纪50年代撰文指出“如由碣石向西南作一曲线,沿今燕山南麓,至于恒山之下,再西至于汾水之源,循吕梁山而至龙门,其西其北,当为当时的畜牧区域,或农牧相杂的区域。” “龙门以西还应继续向南引伸,达到陇山之下,再越过陇山,经嘉陵江上游西侧趋向西南,经今四川省平武、茂汶诸县之南,西南过岷江,再经天全县西,荥经、汉源诸县之东,又经冕宁、西昌诸县市之西,而达到今云南省剑川县及其以西的地方。”农牧分界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有周一代,总体来说,随着周代统治者向西和向北的拓边,农耕区的范围不断北扩,农牧分界线向北推移。但是两周之际至春秋前期,王室衰微,“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农牧分界线一度向东向南推移。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0/1011/347.html



上一篇:“双万”计划背景下混合慕课课程实践研究 —
下一篇:声音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