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栏[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数[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收[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征[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刊[10/06]
“三个代表”思想与下山异地脱贫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武义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原来省定的八个贫困县之一。由于历史地理和区位等原因,全县23个乡镇中有13个山区乡镇是贫困地区,面积占全县一半,人口占三分之一,有8万人居住在高
武义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原来省定的八个贫困县之一。由于历史地理和区位等原因,全县23个乡镇中有13个山区乡镇是贫困地区,面积占全县一半,人口占三分之一,有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其中有4万人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我们摸索出了一条下山异地脱贫的扶贫攻坚成功之路。省委书记张德江对此作了充分肯定: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经验十分可贵。他还把下山异地脱贫称之为“德政”工程,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总结这几年扶贫攻坚成功经验,关键的是我们自觉地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找到了一条深受贫困山民拥护的、适合本县县情的下山脱贫之路。肩负起历史使命,对人民负责,是拔除千年穷根的前提为探索扶贫攻坚的成功之路,县委、县政府组织带领县有关部门和扶贫办的同志跑遍了武义的山山水水,进行深入地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居住在深山、高山的群众有“七大难”: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娶亲难、有病求医难、邮电通讯难、用水用电难、发展经济难。居住在海拔1093米的俞源乡阳铺坪村,全村143人,从1991年开始,经过八年艰苦努力,每人投工投资3100元修了一条6.3公里的机耕路。然而由于山高路曲,路修了塌,塌了修,靠修路并没能最终解决“七难”问题。1998年,全村十年没有娶亲,九年没有生小孩,人均纯收入984元,只有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西联乡饭甑村的16户农产从山上下迁后,“七难”马上变成“七便”,一、二年就发展了生产、改善丁生活。我们推广了饭甑村的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为促进下山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着手抓好了三项工作。一是成立下山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下山脱贫工作的调查摸底、计划制定、搬迁审批,以及横向协调,配合搞好政策处理等:二是认真搞好试点,积累经验,由县扶贫办牵头,先在柳城的上天仓、下天仓村、西联的杨梅岗村、王宅的紫溪村等两镇一乡进行下山脱贫试点工作。试点中,两镇一乡的领导积极做好接受搬迁村的工作,在土地、道路、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县有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三是制定下山脱贫总体规划。我们从实际出发,按先易后难的要求,制定了分两步实施下山脱贫的总体规划:四是结合实际,制订政策,确保下山脱贫计划的顺利实施。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94年5月,县人民政府制定了《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使下山脱贫这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有了政策依据和可操作性。到2000年底止,全县已有219个自然村、产、人实现了下山脱贫。下山脱贫村2000年人均收入达2224元,比全县13个贫困乡镇农民人均收入高32.9%,比1993年增长了297%。下山村的面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大难”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帮助下山农民走上致富路,是扶贫攻坚的关键帮助高山、深山农民从山上搬迁下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帮助山民早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一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去年为搬迁下山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就近联系工厂、介绍外出务工及外出放养香菇,发展种养殖业等达2.4万人。二是积极举办科技培训班。科技、农业、扶贫办等部门先后为下山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把技术送上山头,送到田头,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帮助山民掌握治穷致富的“金钥匙”。三是积极争取银行发放小额贷款,帮助搬迁下山群众发展养猪、养牛、养羊、养鱼等养殖业。履坦镇金桥村原来在海拔800米的深山老林里,人均收入不到400元,很多村民一生从未下过山,连自行车都没见过,下山后,汽车、火车通到家门口。村民们说,在山上听野猪嚎,下山后听火车口LI,晚上想想真忍不住要笑。下山第一年,村民在种好邻村征用的粮田的同时,还承包了邻村一部分责任田,当年就夺得了粮食大丰收,全村粮食总产达到20.4万公斤,相当于在山里时5年总产的总和,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家家户尸都盖了新房。在县扶观察与思考2001.7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0/1214/417.html
上一篇:行政区划:范围和界线
下一篇:从航海史学探讨汉使航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