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栏[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数[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收[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征[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刊[10/06]
世纪前东胡族系多元与动态性游牧生产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多年来,学界关于东胡族系游牧生产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收的成果,其中大部分集中于契丹与蒙古民族,①相关研究可以参阅韩茂莉:《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
多年来,学界关于东胡族系游牧生产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收的成果,其中大部分集中于契丹与蒙古民族,①相关研究可以参阅韩茂莉:《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邢莉等著:《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等。对10 世纪之前东胡族系诸部族游牧生产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虽然有多部关于东胡族系民族的优秀成果产出,②相关成果可参阅林干的《东胡史》(内蒙古人民出版1989 年版)、《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新论》(内蒙古人民出版1993 年版)、《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1998 年版);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周伟洲的《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张久和的《原蒙古人的历史室韦-达怛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但或更为关注族源、政治、文化、风俗等问题,对于游牧生产的分析涉及有限,或仅局限于某个具体民族,缺乏整体关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相关史料的稀少,以及这些民族没有大量本族语言文献传世,使我们对于诸如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室韦等东胡族系部族的游牧生产逐渐产生了固化的认识,往往将其视为是一个同质化生产方式的长期延续,进而将上述诸部族视为同质化的游牧民族。本文将主要借助相关历史文献,运用历史地理和环境史的相关理论,重点对10 世纪之前东胡族系中东胡、乌桓、鲜卑、室韦、柔然等部族的牧业生产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牲畜结构、游牧生产方式进行分析,揭示上述游牧部族游牧生产的多元性与动态性。
一、多元、动态的畜牧生产环境
由于东胡族系主要活跃于纬度较高的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因而对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民众而言,其地的低温是最为突出的印象,这种由于纬度地带性差异而带来的直观感觉,也逐渐成为对牧业生产环境的一种固化认识而被沿袭。故传世汉文典籍对于辽金之前东胡族系畜牧生产环境的记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往往都重点突出其荒、寒,如柔然地区“其地苦寒,七月流澌亘河”[1]817;吐谷浑地区“地常风寒”[2]1026;室韦所居地区“其土下湿,多 雾 气 而 寒”[3]2224,以 至“马 溺 至 地 成 冰堆”[4]907;甚至拓跋鲜卑所曾居住的水草肥美的呼伦湖一带,亦被杜撰出来的神人评为“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3]2等等。
这样仅侧重于将牧业生产环境与荒寒气候等相联系的固化认识,使人们将不同时期东胡族系各分支势力的牧业生产环境往往视为一体,且长期固定不变,从而忽略了其内部的多元性与动态性。实际上,在牧业生产过程中,除气温条件外,还有诸多因素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决定牧场产量的水分条件。①参见王文辉主编的《内蒙古气候》,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到东胡族系牧业生产环境中纬向变动的气温,更要关注到其经向变动的水分及植被等条件。在此视角下,我们可以发现,东胡族系虽多起源于蒙古高原东部、东北平原西部的森林草原过渡带,但随着各支系的迁移,使他们所面对的畜牧生产环境也极为多样,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不是单一固化的。
(一)森林草原过渡区
早在战国末期,我国北方就已形成了“东胡强而月氏盛”[5]2887的局面。关于当时东胡的分布和活动范围,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较为清晰地指出了东胡活动的四至:即东南二面自造阳(即今河北省怀来县)以至襄平(即奉天辽阳之北边);东北至哈尔滨以南,铁岭以北一带的平原;西达大兴安岭,北抵黑龙江一带;②参见(日)白鸟库吉的《东胡民族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林幹先生则认为:“东胡早期的活动范围,约在今内蒙古东部老哈河上游东南至辽宁大小凌河流域,即包括今赤峰市(旧昭乌达盟)、朝阳市、锦州市及其周围的大片地方。”[6]22总之,东胡势力的主要活动范围“大致限定在呼伦湖、额尔古纳河以东,黑龙江上游以南,嫩江流域东西,老哈河流域南北”[7]42。
这一区域地跨东北平原西部、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在地形地势上,其内部虽有大兴安岭纵贯,但由于其与蒙古高原之间的高差较小,因而大部保持着较为平坦的地势。在气候条件上,虽然古今气候不同,但受季风气候及经度地带性规律影响,使该区降水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中,位于蒙古高原东南部、大兴安岭迎风坡的诸如今赤峰及其附近地区,享有着相对较好的水热条件,而这也是东胡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植被方面,该区相当部分为森林草原过渡区,具有质量较高的草甸草原。此外,该区还有诸如西拉木伦河等诸多河流提供水源,总体有着较好的牧业生产环境。正因如此,东胡、乌桓、鲜卑、室韦等诸部族最早均在这一地区兴起。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区是森林草原过渡区,因而在具有优良的畜牧生产环境的同时,亦有较好的渔猎生产环境,两种生产方式也往往被当地民众并举进行。在这种环境下的畜牧生产也往往与典型草原地区的匈奴等游牧势力有所不同。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226/452.html
上一篇:阳原蔚县盆地地域发展研究
下一篇:台湾汀州客家人地理分布分析以年大台北和桃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