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哪里放牧,哪里种田?这一条斜贯中国的界限,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学的地理课本告诉我们,今天中国农牧业是以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 为分界线的。但殊不知,中国农牧业分界线的形成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历史演变,才有了今天我

中学的地理课本告诉我们,今天中国农牧业是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为分界线的。但殊不知,中国农牧业分界线的形成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历史演变,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


梯田风光

一、战国至秦汉时农牧分界线的形成

我国历来就号称是农业大国,从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了以种植业与畜牧业为主的社会。

中国历史上农牧业分界线的形成,大体从战国时期就已经较为明显了。在战国以前,在黄河流域的各个诸侯国之间,杂居着很多少数民族,像戎、狄、羌等民族,他们有的还从事狩猎,有的从事畜牧业,与中原的华夏族的农耕区处于交错的状态。同时在不同的诸侯国之间还出现了大量空闲的土地,这里即非农地,也非牧地,所以在战国之前,农牧业分界线还并未完全形成。


《芈月传》中少数民族狄戎的首领

战国时期开始,金属农具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工具的进步促使种植业得到了质的飞跃,农业的区域范围随之开始进一步扩大。比如秦孝公时期就颁布“废井田,开阡陌”,并且奖励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垦荒活动,而此时战国七雄为了适应农耕的发展,开始纷纷进行变法改革。

而杂居于中原边缘的戎、羌等部落也受到中原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纷纷放弃了之前以游牧或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农耕经济转变。在北方草原民族由于受到技术与环境的限制,而继续发展着畜牧业,于是就出现了战国时农牧业分界线的情况。


秦国水利工程都江堰

到了秦统一六国之时,为了开疆拓土的需要,秦始皇派蒙恬北逐匈奴,开河南地,而蒙恬北逐匈奴的地方正是今河套平原的黄河流域。秦之开疆拓土,促使中原的农耕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农牧业分界线开始不断北移。

但好景不长,陈胜吴广起义,加速了秦的灭亡,不久匈奴趁秦内乱之机,向南进攻,收复了曾经被秦占领的河套地区,这种状况直到汉武帝时才得到改变。


历史上“河南地”的范围

汉武帝再次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不但收复了河南地,而且还夺得了河西走廊,并设置张掖、酒泉、武威、敦煌等河西四郡,后来又从今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迁移了大批的农业人口,兴修水利,开辟农田。在今天河西出土的一些汉简中就有大量关于河西移民以及开辟农田的记载。

此时农耕区的面积相较于前朝有了较大的扩展,农耕区西面至湟水谷地(今西宁一带)、河西走廊、贺兰山,北面已经推至今天的阴山山脉。

武力的加强促使汉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北部匈奴的势力形成了压制,也使得农牧业分界线得到了极大的开拓。但到了东汉,随着整体气候由暖转寒,适宜农耕区的土地,相较于西汉有所较少。同时气候的寒冷也导致游牧民族进一步南下,并且开始与汉人杂居。


中国传统的农耕区样貌

二、魏晋至隋唐农牧交错带的出现与文化的交融

至魏晋南北朝时,中原王朝战乱不断,加上中原王朝又经历五胡乱华的动乱,促使北方的游牧民族进一步南下,而北方的晋朝,也因无力抵抗南下游牧民族的进攻而迁移至今天长江与淮河一线。

这时的农牧业分界线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由于游牧民族的南下导致北方农牧分界线整体南移,大致已经移动到今渭河北部、汾河中游与河北中北部一线。另外由于少数民族与汉人的杂居,在农牧业分界线之间形成了若干片皆农皆牧的农牧交错带。


中国传统的畜牧区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少数民族被汉化有很大的关系,秦汉时如果想维持农耕区长期的稳定,就必须依靠移民开辟农田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之时,由于北方长期处于胡汉杂居的局面,促使杂居于汉地的少数民族开始接受了汉人的生活习惯与经济模式,而部分未被完全汉化的少数民族则继续保持着之前的生产模式,慢慢地就形成了农牧交错区。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0/1008/336.html



上一篇:曾任《辞海》副主编 甬籍历史地理大家邹逸麟逝
下一篇:收藏 | 地理学核心期刊汇总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