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栏[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数[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收[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征[10/06]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刊[10/06]
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绝唱陈庆之为何在一场洪水后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前几年热播电视剧《琅琊榜》,相信不少读者都曾经看过。里面主角梅长苏的原型就有南朝名将陈庆之的身影。而提及陈庆之,相信很多人就会想到那句著名的“千军万马避白
编者按:前几年热播电视剧《琅琊榜》,相信不少读者都曾经看过。里面主角梅长苏的原型就有南朝名将陈庆之的身影。而提及陈庆之,相信很多人就会想到那句著名的“千军万马避白袍”。历史上,陈庆之率领一支孤军打到洛阳,把北魏搅得天翻地覆。但可惜的是,陈庆之的远征军最后被一场洪水所吞没。而相对于电视剧里英年早逝的梅长苏,只身逃回梁朝的陈庆之仍活了不少年。在之后,陈庆之却再也没能再现这样的辉煌战绩。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名将在一次惨败之后就好像一蹶不振了呢?
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人口南迁,史称衣冠南渡。随着北方的逐渐统一,东晋也被刘宋替换出现了南北朝对峙。南北朝一对峙就对峙了一百多年(420-589),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双方互相进攻也互有胜负,但谁也没有取得绝对优势。
期间,南朝统治者也发动过多次北伐,比如刘宋时期檀道济北伐,还有宋文帝元嘉北伐,当然更有南梁时期的陈庆之北伐。这些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当然,北朝也曾多次南征,但也被踹了回去。不过,从出击频率来看,北朝出兵居多,南北战线也从黄河转到淮河。
而关于陈庆之北伐的细节,不少文章都阐述过。这里就不多叙述。总之,陈庆之北伐可谓是势如破竹,一度打到洛阳、拥立元颢。可以说,陈庆之北伐的时机把握的很准,正好是北魏内乱,尔朱荣制造河阴事变之后。当时,洛阳官员百姓对尔朱荣不满,外加各地民变以及六镇余部起义,使得强大的北魏已经千疮百孔。而且还有不少北魏宗室选择投降南梁甚至是带地投降的。而陈庆之北伐的时候,北魏的主力根本不在洛阳因此,当时南梁如果能把后援跟上,即使不能统一全国,也可以推到黄河以南。
▲以陈庆之为原型的梅长苏(图片来自网络)
陈庆之最终失败的原因,基本上公认的是,孤军深入、孤立无援。但是为何会孤军没有支援?传统观点是因为元颢猜忌,害怕被捡桃子,所以没寻求援军。但是当时形势那么明显,你自己说没事,难到梁朝所有人都不懂?所以,说到底,这不是梁朝想不想支援,而是梁朝有没有能力去支援的问题。这就要说到当时南朝的国力了。
提到国力,首先要涉及人口,因为古代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时,北魏的户口数字,据魏收《魏书·地形志·总序》来推算,人口在五百万户左右,高于西晋太康时期。北齐“被灭时,有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六十”。北周人口根据考据和修正,统一北方前有户数一百五十九万,人口9009604,所以灭北齐后的户口数,应为4622528户,29016484口。
我们再看看南朝的人口:据《通典》:“今按本史(刘宋)孝武大明八年(464年)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通典》又载,陈后主灭亡之时,隋家所收户五十万,口二百万”。再比如,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结束三国鼎峙局面,重新统一中国时,全国人口统计为户口2459840,人口16,163,863。到了太康三年(282年)户口就是377万。而后来的前燕却有户245万,口998万。要知道前燕占领的区域远远小于西晋,甚至版图还没有曹魏灭蜀汉之前大,并且还是经过多年战火的地方,但是人口没少多少。
要知道,相对北方频繁的战乱,南方相对平稳许多。那么,为什么南北方人口会差这么多?这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世家大族对国家的影响。魏晋时期,士族把控国家政权,一方面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垄断社会财富。
这其中就有关于国力的另一项,耕地。根据学者们对西晋到南朝的土地制度分析发现,当时大量的田地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而世家大族不可能自己耕作土地,所以往往有大量破产农民托身于世家大族。《梁典·高祖事论》:“梁氏有国,少汉之一大郡。太半之人并为部曲……或事王侯,或依将帅。”所以在官方人口统计上,原本战争较少的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在记载上却少了不少。西汉时,扬州五郡一国总共320万6213人,交州七郡总共137万2290人。这人口数量远远多于南陈,而南陈土地可不止西汉时的扬州和交州。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0/1013/352.html
上一篇:宁波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逝世,享年86岁,老宅
下一篇:长安城究竟有多少人?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