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介|宋元之际四川主要城市地理分布格局演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简介:伍磊(1989一),男,四川南充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从事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本文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01期。 提要: 宋元战争之前,四川主要

作者简介:伍磊(1989一),男,四川南充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从事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本文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01期。

提要:宋元战争之前,四川主要城市分布在四川西北部金牛道及其支线附近。宋元战争打破了四川主要城市原有地理分布格局,出于军事角度考虑,南宋将残存城市迁入山城之内,蒙元因之。山城中军民一体,是宋元之际四川城市地理格局演变的过渡形态。山城修建以江河为纲,增强了岷江一嘉陵江一长江水路的重要性,保存了四川残余的大部分城市资源。战后,山城保护的资源成为四川城市重建的重要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四川主要城市沿岷江一长江一嘉陵江水路分布于四川东南部地理新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宋元之际;四川;城市;地理分布格局;山城

宋元之际四川主要城市地理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沿金牛道陆路分布变革为沿岷江一嘉陵江一长江水路分布,这是四川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自秦国统治巴蜀至南宋中期,金牛道沿线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程度长期在四川占据领先地位。南宋朝廷偏安江南,金牛道成为重要国防交通线,沿线城市的经济文化地位开始出现动摇。宋元之际的战争有力地推动了四川城市地理分布格局的变迁。蒙元突破南宋秦岭巴山防线以后,给四川原有城市带来了颠覆性的破坏,残余之城市被迁入山城之中。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采纳播州冉氏兄弟的建议,以府州军监为单位,在嘉陵江、岷江、长江水运交通节点和地势险要地方增筑山城,建立完整的山城体系,“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蒙古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汗南征四川以后,蒙元占领和新修了众多山城,以此与南宋对峙。据胡昭曦和任乃强考证,山城位置确定者共46处,另有位置不确定者四十余处。山城中军民一体,“区别民居,分画市井……起郡学,立孔殿”,“粉雉矗空,楼橹连云,官有廨,粮有廪,兵有营,战守及备,靡不悉周”,具有较为完备的城市功能,是宋元之际四川主要城市地理分布格局变迁的过渡形态。学界多从文化遗产、军事和比较研究等角度对山城进行探讨,少有学者从“城市”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有鉴于此,本文以山城之城市内涵为突破口,对宋元之际四川主要城市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变及山城在其中发挥的承接作用,诚做一番尝试探讨。

一 宋元战争之前四川主要城市地理分布格局概况

南宋端平以前,四川主要城市大都分布在金牛道一线,呈东一北走向。何一民认为,宋代四川城市主要有成都、梓州、绵州、兴元、遂州、汉州、利州7处。这7座城市中,6座均沿金牛道分布在川峡四路的西部和北部,剩余之遂州距离金牛道也较近(图1)。梁中效认为,宋代以蜀道为轴线,以成都府、梓州、兴元府等城市为支点,形成了当时全国四大城市带之一的“蜀道城市带”。金牛道重要性远超峡路,如为管理金牛道,宋廷专门设置了“绵汉剑门路都巡检使”。同时,设立了与州同级并直隶宋廷中央的剑门关。

图1 宋代四川主要城市分布图

四川其他地区的城市与金牛道沿线城市差距巨大。宋熙宁年间年商税额直观反映出这一状况。熙宁十年(1077年)四川各府州商税收入,十万贯以上的府州有:成都府89.9万贯、兴元府42.6万贯、遂州28.1万贯、彭州27.8万贯、梓州27.4万贯、蜀州22万贯、怀安军18.1万贯、阆州15万贯、果州14.8万贯、合州13.7万贯、利州13.5万贯、夔州13.2万贯、眉州12.7万贯、绵州12.6万贯、嘉州11.6万贯、剑州10.6万贯、戎州10.3万贯。年商税额十万贯以上的城市,川东只有夔州一处,川南只有戎州一处。四川人口分布也可以反映出这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崇宁元年(1102年),四川人口达6万户以上的府州有:成都府18.2万、绵州12.3万、汉州12.1万、潼川府11万、邛州7.9万、眉州7.3万、嘉州7.2万、蜀州6.8万、兴元府6万。均位于成都府路和潼川府路北部。宋代四川商税收入和人口分布重心大致与主要城市分布区域一致,即大都位于川西北一线,时人有云:“益梓尚有繁盛风,夔峡穷民几比屋。”金牛道沿线城市政治地位也十分显要。南宋时期,成都长期为四川宣抚使、制置使治所。绵州以知州事兼绵、威、茂州、石泉军沿边安抚使,节制屯戍军马。绍兴五年(1135年),川峡宣抚副使移司绵州。嘉熙元年(1237年),又为四川制置副使治所。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0/1027/362.html



上一篇: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去世 年仅42岁
下一篇:楚学研究重要阵地《楚学论丛》出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