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成英雄,但听了清朝皇帝们开挂打虎的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马上就要到虎年了,说到老虎,“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国几近家喻户晓,就算是垂髫孩童亦可说上几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打虎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象征,这也就表明打虎这种行为并


马上就要到虎年了,说到老虎,“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国几近家喻户晓,就算是垂髫孩童亦可说上几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打虎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象征,这也就表明打虎这种行为并不是一般人可为的。但是在历史上,有人一生中竟然猎杀了130多只老虎,堪称超级加强版武松加李逵,武松、李逵看后估计都会流泪膜拜。但是先别着急膜拜,相比于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这人打虎在一定程度上是靠了开外挂。

一、祖孙三代爱打虎

清圣祖康熙爷曾经不无骄傲地说过:“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熊20、豹25、猞猁狲10、麋鹿14、狼95、野猪132,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康熙爷因为其文治武功名垂青史,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康熙爷本身竟然还是一位武功高手,他这番话虽然不无自吹自擂之嫌,但他晚年又回忆说:“朕于骑射哨鹿行猎之事,皆自幼学习,稍有未合式处,默尔根侍卫即直奏无隐。”

康熙曾经跟一个叫默尔根的侍卫学习骑马、射箭,他的一身打虎本领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和默尔根学的。


那么,康熙爷如此傲人的战绩,究竟是真的还是自吹自擂呢?

查《清史稿》和《清实录》,确实有许多关于康熙爷猎虎的描述。例如《清史稿·本纪六》中记载,康熙二十年十一月,“上猎于南山,发矢殪三虎”。康熙三十七年冬十月时,康熙爷又“射殪二虎,其一虎,隔涧射之,穿其胁”。

康熙二十年那次打猎,康熙拿箭一次打猎就射死了三只虎,三十七年又射死两只老虎,其中一只老虎还是康熙隔着老远射中了老虎的腋下,可见康熙箭法之高超。然而这还并不是最夸张的,康熙二十一年,康熙东巡祭祖,来到了关外,顺便打打猎。

影视剧中的康熙

这次东巡随行的大臣高士奇写下了一部《扈从东巡日录》,里面详细记载了康熙爷打虎的经过:“是日,行围桦皮山,皇上亲射三虎。皇太子年甫九纸,引弓跃马,驰骤山谷间,矢无应发,见一虎,射之立毙。万人仰暗,莫不震颂,自此,每合围吮,射虎甚多,不能尽记。”

康熙爷到哪也不忘射虎,这次的战绩依然傲人,一次射杀了3只老虎。虎父无犬子,当时的太子年仅9岁,便弯弓射死一虎,惹得众人仰慕。在康熙来到盛京之前,即队伍刚出京城,尚在京城附近,康熙就按捺不住,前往猎虎。在一个月里,康熙就在京城附近射杀了8只老虎,在整个东巡过程中,康熙一共射杀了大概39只老虎。

从以上的记录来看,康熙帝一生酷爱打虎,他自己所说的一生猎虎135只或许并没有夸张。

乾隆帝一直将爷爷康熙帝视为自己的偶像,在射虎这方面,乾隆帝可谓是紧跟康熙帝的步伐。《清史稿》中也有不少关于乾隆帝打虎的记录,乾隆八年,“上行围于巴彦,亲射殪虎”,同年九月,乾隆又“围于伍什杭阿,亲射殪虎”。乾隆二十年三月,“幸晾鹰台行围,殪熊一虎二”等等。

乾隆帝的打虎战绩虽然没有康熙帝那么傲人,一生打了57只老虎,但是也可以称得上恐怖,康熙和乾隆二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超长待机的皇帝,还是两位“打虎劳模”。雍正帝比起他的父亲、儿子虽说逊色了一些,但依然坚持打虎,清朝《雍正行乐图》描绘的就是雍正帝手拿虎枪刺杀老虎的场景。这祖孙三代加起来,都可以称得上“老虎克星”了。

《雍正行乐图》

二、怎么个打法?

我们知道,武松打虎,当时身上除了根哨棒,其他啥家伙都没带,就这么赤手空拳地打死了老虎,因此才备受景仰。但康熙爷和乾隆爷再神,也不可能真的效仿武松赤手空拳去打虎,比起武松,康熙爷更像是一种开了挂似的打虎。

我们先来看看康熙爷打虎时的场面,高士奇的《东巡扈从录》有详细的记载:“行围之法,以镶黄旗大,居中为首。圣驾在大索之前,按害徐行,两具门滋相遇,则立而不动,以侯后队渐次通近,谓之合围。缓绮环山,拉拢焰歼,孤兔康鹿散走围中”。

刚开始围猎时,由八旗兵按照一定的顺序环山而立进行驱赶,进而将山中的鸟、蛇、熊、虎驱赶到一个包围圈内,方便皇帝射杀。这个包围圈也并不是随便选的,而是选在一个少树木的洼地,这样这些野兽也就无处可逃了。南怀仁也在自己的《鞑靼履行记》中记载说,康熙围猎时是由3000名御林军弓箭手围成圈子,将猛兽驱赶至一起。一般来说,一天只会打两围,也就是驱赶野兽两次,中午还会有一次中场休息。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2/0130/668.html



上一篇:明代西安下马陵方位变迁考——兼论董仲舒墓所
下一篇:辛德勇:追忆我的大朋友——悼张修桂先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