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差异自古就有,古代科举如何保证录取公平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 每年高考录取季,网络上都会兴起一场是按分数择优录取还是地区均衡录取的争论。其实这种争论是自古就有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随烂柯人君一起了解
引言:
每年高考录取季,网络上都会兴起一场是按分数择优录取还是地区均衡录取的争论。其实这种争论是自古就有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随烂柯人君一起了解一下吧!

(宋 科举考试 )
一、宋代科举南北之争与“恩科”
影响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开创了任官选能的新模式。此时由于南方发展还不充分,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理走势仍是东西分野。以函谷关为界,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北方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才的主要来源地,有所谓“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所以此时的科举取士没有特殊的地域问题。

当年考科举的贡院如今是科举博物馆
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则得到进一步开发。北方自安史乱后战乱不断,北宋建国后仍长期遭受来自辽、西夏的威胁,经济凋敝,文教落后,士人学习环境较差。到北宋时期,南方长期稳定的发展使南方经济文化发展隐约有超越北方之势,士人科考表现亦是如此。另外造成南北科考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士科以考诗赋等偏文学化的内容为主,而北方士人自古擅长于经术,已形成通经致用的文化传统。他们不擅于诗赋,考试优势渐渐丧失。到北宋中期,科举取士南弱北强的局面渐渐被打破,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的表现中越来越突出。
随着南方举子渐渐霸占进士的登科录,南北方士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大。面对满榜南人,仁宗时宰相富弼曾上书皇帝“臣切思近年数榜以来,放及第者,如河北、河东、陕西此三路之人,所得绝少者何?盖此处人物禀性质鲁,不能为文辞,中程序,故皆老于科场,至死不能得一官。”面对这些问题,宋廷采取了一些解决措施。宋太祖时,下诏优待重经学的明经科;宋真宗时,对边境地区士人单独考试;宋仁宗时,在科考中增加考偏经术化的策论。但这些都无法改变南强北弱的局面。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到宋英宗时,南北士人因科举的录取制度,矛盾终于爆发,在朝堂上形成争论。北人以司马光为代表,南人以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主张均额,按地区取士。他指出“虽微陋之处,必有贤才,不可诬也。是以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或以德行,或以才能,随其所长,各有所取。近自族姻,远及夷狄,无小无大,不可遗也。”而欧阳修则认为维持实行全国一个标准的现状,按成绩录取。他认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司马光主张利于北人,欧阳修主张利于南人,问题仍未解决。英宗则惧于祖宗成法,仍维持传统全国一个标准的现状。

《清平乐》欧阳修剧照
神宗时,皇帝锐意改革,想要革除科举考试弊端,且照顾科考困难的北方士人。采纳王安石的做法,对科举取士动了手术,即把考经术的明经科融入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改成重儒家经典的策论,但要求讲究行文和作文技巧。但实际上,南北差异的本质原因是南北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所以南强北弱的局面仍未改变。
在北宋时期,还存在一种“特奏名”的科举优待方式,又称“恩科”、“特科”,主要针对连考多年不中的举子。宋真宗曾说:“如闻科场举人有累举不第、年龄已高、无家可归者,深可衿悯。宜令广视搜罗,特与奏名。”这主要是因为在宋代,庶族地主已取代门阀士族,占据了统治地位。但长期以来,庶族地主分化为特权大地主和中小地主,后者实际占这一阶层主流。而在科考中,由于大地主教育与资源的优势,中小地主与平民科考中优胜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进入高官阶层的机会根本无法与大地主相比。

古代的读书人
而中小地主和平民恰恰是统治的基础,科举是他们唯一跻身上层的希望,所以皇帝为维护统治,会时不时针对中下阶层在科举上发布优惠政策。毕竟,推翻前朝唐的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黄巢、王仙芝都是落第士人,其科考失意使其无法成为利益的分配者。他们铤而走险,走上叛国道路,使宋统治者记忆触目惊心。况且在宋代,失意士子发送起义,私逃敌国也是常事。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2/0414/677.html



上一篇:玉米里有烟酸,只是需要加点儿碱
下一篇:肉包书屋 篇十七:好望角系列丛书|一套简单易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